简体版|繁体版
支持IPv6
无障碍
当前位置:首页 > 政府信息公开 > 法定主动公开内容 > 公共卫生 > 疾病控制
发文单位:成文日期:
标  题:足彩胜负彩关于印发《广西壮族自治区手足口病预防控制工作指南》的通知
发文字号:桂卫疾控发〔2021〕17号发布日期:2021年05月30日

足彩胜负彩关于印发《广西壮族自治区手足口病预防控制工作指南》的通知

2021-05-30 18:26     来源:足彩胜负彩疾控处
分享 微信
头条
微博 空间 qq
【字体: 打印

桂卫疾控发〔2021〕17号


足彩胜负彩关于印发《广西壮族自治区

手足口病预防控制工作指南》的通知


各市、县(市、区)卫生健康委,区直各有关医疗卫生单位:

为进一步规范全区手足口病防控工作,我委组织制定了《广西壮族自治区手足口病预防控制工作指南》,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广西壮族足彩胜负彩员会

2021年5月30日????

?



广西壮族自治区手足口病预防控制工作指南


手足口病(Hand-foot-mouth Disease,HFMD)是由多种人肠道病毒引起的一种儿童常见传染病,是我国法定报告管理的丙类传染病。大多数病例症状轻微,以发热和手、足、口、臀等部位的皮疹或疱疹为主要症状。少数病例可累及中枢神经系统,病情进展快,可导致死亡。为指导各地按照“综合预防控制、精准诊断报告、有效调查处置”原则做好手足口病的预防控制工作,根据《手足口病预防控制指南(2009年版)》《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18年版)》《手足口病诊断WS 588—2018》《手足口病聚集性和暴发疫情处置工作规范(2012版)》和《广西手足口病病原学监测技术指南(2018版)》等要求,制定本指南。

一、疾病概述

(一)病原学。

引起手足口病的病毒属于小RNA病毒科肠道病毒属,主要血清型包括柯萨奇病毒(Coxasckievirus,CV)A组4~7、9、10、16 型和B组1~3、5 型,埃可病毒(Echovirus)部分血清型和肠道病毒71型(Enterovirus 71,EV71)等。近年来,我区以CVAl6、CVA6和CVAl0最为常见,其中EV71感染占引起重症和死亡病例的比例较大。肠道病毒各型之间无交叉免疫力。

肠道病毒适合在湿、热的环境下生存与传播,75%酒精和5%来苏不能将其灭活,对乙醚、去氯胆酸盐等不敏感;对紫外线和干燥敏感,各种氧化剂(高锰酸钾、漂白粉等)、甲醛、碘酒(碘伏)以及56℃30分钟可以灭活病毒。病毒在4℃可存活1年,-20℃可长期保存,在外环境中可长期存活。

(二)流行病学。

1.传染源。患者和隐性感染者为本病的传染源。发病前数天,感染者咽部与粪便就可检出病毒,通常以发病后一周内传染性最强。

2.传播途径。密切接触被病毒污染的玩具、用品、物体等,是手足口病传播的主要方式。也可经呼吸道(飞沫、咳嗽、打喷嚏等)传播,饮用或食用被病毒污染的水和食物亦可感染。

3.易感人群。不同年龄组均可感染发病,以5岁及以下儿童为主,尤以3岁及以下儿童发病率最高。研究表明,接种EV71疫苗可降低发病并减少重症和死亡。

4.流行特征。手足口病流行无明显的地区性,全年均可发生,一般4~6月和9~11月为发病高峰。托幼机构等易感人群集中场所容易引发聚集性或暴发疫情。

(三)临床表现。

手足口病潜伏期为2~10天,平均3~5天,病程一般为7~10天。

急性起病,主要表现为发热,手、足、口、臀等部位出疹,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等症状。部分病例无发热,仅表现为皮疹或疱疹性咽峡炎,个别病例可无皮疹。一般预后良好,少数病例可出现中枢神经系统损害以及心肺功能衰竭甚至死亡。

(四)治疗原则。

目前尚无特效抗肠道病毒药物,以支持和对症治疗为主。病例治疗参照《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18年版)》。

二、监测与报告

(一)病例监测与报告。

1.病例诊断。

(1)临床诊断病例。符合手足口病流行病学特征和临床表现,但无皮疹者临床不宜诊断为手足口病。

(2)确诊病例。临床诊断病例,并具有下列之一者:

①急性期病例血清或脑脊液中检测到抗相关肠道病毒 IgM 抗体。

②恢复期病例血清中相关肠道病毒 IgG 抗体有4倍以上升高。

③病例标本相关肠道病毒核酸检测阳性。

④病例标本中分离出可引起手足口病的相关肠道病毒。

实验室检测方法参照《手足口病诊断WS 588—2018》执行。

2.病例报告。

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应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和《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的有关规定,对符合病例定义的手足口病病例进行报告。

如为重症病例,请在“重症患者”处选择“是”;如为实验室诊断病例,请在“实验室结果”处选择相应的肠道病毒病原学分型信息。

实行网络直报的医疗机构应于24小时内进行网络直报,未实行网络直报的医疗机构应于24小时之内寄送出传染病报告卡。

(二)聚集性/暴发疫情监测与报告。

1.聚集性/暴发疫情定义。

(1)聚集性疫情定义。聚集性疫情是指一周内,同一托幼机构或学校等集体单位发生5例以上,但不足10例手足口病病例;或同一班级(或宿舍)发生2例及以上手足口病病例;或同一个自然村/居委会发生3例及以上,但不足5例手足口病病例;或同一家庭发生2例及以上手足口病病例。

(2)暴发疫情定义。暴发疫情是指一周内,同一托幼机构或学校等集体单位发生10例及以上手足口病病例;或同一个自然村/居委会发生5例及以上手足口病病例。

2.聚集性/暴发疫情报告。

医疗机构、托幼机构和小学等单位发现手足口病聚集性或暴发疫情时,应当在24小时内向当地县(区)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

县(区)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接到聚集性或暴发疫情报告,或在主动搜索或进行网络直报信息审核时,发现聚集性或暴发疫情时,应当及时调查核实并做好记录。

经核实确认的暴发疫情,县(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当按照《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管理工作规范(试行)》的有关规定,通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信息系统进行相关信息的报告。

(三)病原学监测与报告。

1.病例病原学监测与报告。

(1)重症和死亡病例。所有重症和死亡病例均应采集粪便、肛拭子、咽拭子、脑脊液、疱疹液等、合适标本,送至辖区疾控机构或由医疗机构实验室开展手足口病病原学检测,检测结果应及时反馈至送检单位。

(2)普通病例。以县(区)为单位,确定县(区)级采样医院,每月采集5例首次就诊的普通病例粪便或肛拭子/咽拭子标本(门急诊或住院普通病例),送至所属市级疾控机构实验室开展手足口病病原学检测,检测结果应及时反馈至送检单位。当月县(区)病例总数少于5例时,全部采样,但不能与重症死亡病例重复采样。

(3)哨点医院。14个设区市分别选取1家市级以上医院作为监测哨点医院,在医院门急诊和住院病房开展监测工作。每家哨点医院每年的4~10月每周采集8例,11月至次年3月每周采集3例手足口病病例(门急诊或住院普通病例)标本,送至所属市级疾控机构实验室开展手足口病病原学检测,检测结果应及时反馈至送检单位。

(4)暴发/聚集性疫情。每起疫情至少采集5例病例的标本,送至所属市级疾控机构实验室开展手足口病病原学检测,检测结果应及时反馈至送检单位。

病例病原学监测与报告工作,具体参照《广西手足口病病原学监测技术指南(2018版)》执行。

2.环境病原学监测与报告。

为及时评估我区手足口病传播风险,落实精准和有效防控措施,足彩胜负彩(或市县卫生健康部门)可根据疫情防控需要,组织对发热门诊(或诊室)、儿科门(急)诊(或儿科病房、预防保健门诊)、预防接种门诊、托幼机构、儿童游乐场所、公共厕所等重点场所开展环境病原学监测工作。监测结果用于全区(或属地)手足口病疫情风险评估,或以周报、月报形式进行通报,指导手足口病疫情防控工作。

环境病原学监测与报告工作,具体参照自治区或市县相关方案执行。

三、预防控制措施

手足口病病因复杂、传播途径多样,需要采取综合预防控制措施。

(一)健康教育。

各地在政府主导下,各部门密切配合,利用12320热线电话、广播、电视、报纸、网络、手机短信、宣传单/宣传画、致家长一封信、健康告知书、健康课堂、抖音等行之有效方式,开展手足口病防治知识的宣传工作,重点做好儿童家长、托幼机构工作人员宣传教育和培训指导,培养儿童勤洗手、讲卫生的卫生习惯,注重室内通风、环境消毒、衣物晾晒行为,增强防病和就诊意识。

(二)疫苗接种。

推进6月龄至5周岁适龄儿童肠道病毒71型(EV71)灭活疫苗接种,提高易感人群免疫力。疫苗接种指引见附件1。

(三)重点场所预防控制措施。

1.落实医疗卫生机构手足口病防控“十严格”措施。

①严格落实防控责任。发热门诊(或诊室)、儿科门(急)诊(或儿科病房)、预防保健门诊、预防接种门诊是手足口病传播高风险场所,各相关医疗卫生机构须依法履行手足口病防控主体职责,严格落实手足口病诊断、报告、救治、健康告知责任,做好就诊疏导、防护、消毒等院感防控工作,避免交叉感染。

②严格预检分诊制度。严格落实预检分诊制度,规范分诊导流路径,设置清晰的门诊导向牌,引导发热患儿和发热出疹患儿分别到发热门诊和手足口病诊室就诊,严格管控门诊候诊区域,避免人员聚集。

③严格门诊病房管理。加强涉及手足口病重点人群诊室病房管理,各项防护措施落实到位,有条件的医疗卫生机构应建立专门的手足口病诊室和病房,管控陪护人数与探视时间,严格落实诊室和病房院感防控措施。

④严格诊断报告管理。各级医疗卫生机构要加强专业技术培训,严格按照手足口病诊断标准进行手足口病的诊断,对符合诊断标准的病例进行规范报卡和网络报告,既不漏报、也不多报。

⑤严格场所通风消毒。发热门诊(或诊室)、儿科门(急)诊(或儿科病房)、预防保健门诊、预防接种门诊严格落实通风和消毒措施,每日通风2~3次,每次不少于30分钟。使用紫外线灯照射或采用循环风式空气消毒机进行空气消毒,每日不少于1次。

⑥严格器械用晶消毒。严格按照 《消毒管理办法》 和 《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规定,落实诊疗器械和用品清洁消毒措施,严防儿童诊疗过程发生手足口病医源性感染。

⑦严格环境污物消毒。加强环境和污物消毒处理,对发热门诊(或诊室)、儿科门(急)诊(或儿科病房)、预防保健门诊、预防接种门诊等桌椅、门墙、地面与扶手等表面采用含有效氯 500mg/L消毒剂溶液擦拭或喷洒消毒,对卫生间或被患儿粪便、疱疹液等污染的物体表面、地面和墙壁用含有效氯1000mg/L消毒剂溶液擦拭或喷洒消毒。

⑧严格落实宣传教育。在儿童就诊量大的科室摆放手消液等消毒用品,发放手足口病防控的科普材料,充分利用宣传栏、 健康告知书、面对面教育等方式,加强手足口病防治知识宣传,提高儿童监护人落实个人防控责任,增强防病意识,养成良好卫生行为,推广EV71疫苗接种。

⑨严格落实全员培训。加强手足口病防治知识和技能全员培训与考核,切实提升手足口病诊断、报告、治疗、院感防控、 宣传教育等能力,提高手足口病防控工作质量。

⑩严格检查督导制度。定期、不定期组织手足口病防控工作开展检查督导,及时发现问题并督促整改,确保各项防控措施落到实处。医疗卫生机构要建立院内检查指导制度,对重点 科室每周巡查。

2.落实托幼机构手足口病防控“十严格”措施。

①严格落实防控责任。健全联防联控工作机制,卫生健康部门、教育部门加强对托幼机构手足口病防控工作的指导与监督。托幼机构落实防控主体责任,制定切实有效的防控措施,密切配合当地卫生健康部门和疾控机构开展手足口病防控工作。

②严格学生健康管理。切实落实晨午检、因病缺勤追查与登记制度,对学生的出勤、健康情况进行巡查,做好因病缺勤病例的追查与登记,及时全面掌握学生健康状况。发现以发热、手、足、口、臀部出现丘疹、疱疹,可能还伴有上呼吸道感染等症状的学生时,应立即通知家长及时送诊,并遵医嘱采取居家或住院方式进行治疗,病愈后方可入园、返校。

③严格做好通风消毒。教室和宿舍等场所保持良好通风,定期对玩具、儿童个人卫生用具 (水杯、毛巾等 )、餐具等物品进行清洗消毒,定期对活动室、寝室、教室、门把手、楼梯扶手、桌面等物体表面进行擦拭消毒,每天对厕所进行清扫、 消毒。工作人员和服务对象应做好个人卫生防护,注意戴口罩、手卫生。

④严格做好疫情处置。托幼机构发生手足口病聚集性或暴发疫情后,应及时报告并配合当地疾病预防控制部门,做好流行病学调查和环境消毒等疫情处置工作,防止疫情进一步蔓延和扩散。

⑤严格落实疫情停课制度。出现重症或死亡病例,或1周内同一班级出现 2例及以上病例,病例所在班级应停课10天;1周内累计出现10例及以上或3个班级分别出现 2例及 以上病例时,经当地疾控部门风险评估,托幼机构应适时停课 10天。

⑥严格落实专业指导制度。建立托幼机构手足口病防控联系人机制,托幼机构指定1名副园长作为健康副园长,专项负责手足口病防控工作;卫生健康部门统筹安排1名疾控人员和1名医务人员作为相应托幼机构手足口病防控联系人,具体联系并现场指导托幼机构手足口病防控工作,指导频次:手足口病高峰期(4~6月和9~11月)每月不少于 2次,其他月份每月不少于1次。

⑦严格做好防控宣传教育。通过发放宣传手册、张贴海报等方式,开展手足口病防控健康宣教。利用手机短信、微信等方式和儿科门诊、 预防保健门诊、 预防接种门诊等服务平台,广泛宣传和普及手足病防治知识,提高儿童、家长对手足口病危害、预防措施以及早期症状的认识,增强防病意识,提升防控能力。

⑧严格规范疫苗接种。按照“知情、自愿、自费”的原则,向儿童家长科学、全面、广泛地宣传EV71疫苗,进一步提高适龄儿童 EV71疫苗接种率,有效减少重症手足口病和死亡病例发生。

⑨严格开展监督检查。各级卫生健康、教育部门加大对托幼机构手足口病防治措施落实情况的联合监督检查,扩大监督覆盖面,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及时督促整改,确保各项防控措施的有效落实。

⑩严格做好个人防护。外出时务必随身携带一次性使用医用口罩或医用外科口罩,乘坐交通工具或在超市、商场、电梯间等密闭环境和人员聚集场所,严格按要求正确佩戴口罩;饭前便后、外出回家后要用肥皂或洗手液等给儿童洗手;手足口病流行期间家长不宜带儿童到人群聚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避免接触患病儿童。

3.落实儿童游乐场所手足口病防控“六严格”措施。

①严格落实主体责任。各儿童游乐场所严格落实经营审批制度,明确经营者、主管部门与监管人员,全面落实场所手足口病防控工作任务。

②严格儿童进出管理。儿童进出儿童游乐场所均应进行手消毒。发现儿童有发烧、皮疹时应嘱咐家长立即送医,并对对患儿接触过的玩具、设施等采用含有效氯1000mg/L消毒剂溶液擦拭或喷洒消毒处理。

③严格场所通风管理。设在室内的儿童游乐场所须加强通风换气,每日通风2~3次,每次不少于30分钟。

④严格清洁消毒管理。儿童游乐场所的设施、玩具以及地面、门墙、扶手等,应每日清洁,采用含有效氯500mg/L消毒剂溶液擦拭或喷洒消毒。出现手足口病疫情时,采用含有效氯1000mg/L消毒剂溶液擦拭或喷洒消毒处理。

⑤严格落实宣传教育。儿童游乐场所应在醒目位置张贴手足口病防治知识宣传海报,并对进入游乐场所的儿童和家长强调手足口病防控要点,落实防控措施。

⑥严格检查指导制度。各级卫生健康部门要联合儿童游乐场所主管部门,加强对儿童游乐场所手足口病防控工作的技术指导,并定期、不定期组织开展辖区儿童游乐场所手足口病防控工作的检查督导,及时发现和督促整改存在问题,确保各项防控措施落到实处。

四、调查处置

(一)重症或死亡病例调查。

出现手足口病重症或死亡病例时,县(区)级及以上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要立即开展个案调查,详细了解病例的基本信息、临床症状、发病就诊治疗过程、感染传播情况、病原检测结果,以分析重症及死亡病例的主要危险因素,填写《手足口病重症或死亡病例个案调查表》。调查结束后,报送自治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由后者录入统一数据库报送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二)聚集性/暴发疫情调查处置。

发现手足口病聚集性/暴发疫情时,县(区)级及以上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要立即组织开展现场调查处置,了解聚集性病例的临床表现、流行特征,以分析流行因素,为采取防控措施提供依据。要对首发或指示病例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填写《手足口病个案调查表》。聚集性/暴发疫情调查处置工作,具体参照《手足口病聚集性和暴发疫情处置工作规范(2012版)》执行。

(三)专题调查。

根据当地手足口病疫情特点及流行特征,可开展专题调查,以了解当地的主要传播方式以及感染危险因素等,为制定干预措施提供依据。专题调查的方案及其内容,应根据调查目的专门设计。

五、风险评估

各级疾控机构应适时开展风险评估,为手足口病疫情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一)日常风险评估。

根据既往手足口病疫情流行规律,结合病例监测、病例与环境病原学监测、疫苗接种以及专题调查等信息,组织专家开展年度、季度或月度风险评估,提出针对性风险防控建议,为当地手足口病防控工作部署以及调整手足口病防控措施提供依据,确保我在看被防控工作精准、有效。

(二)专题风险评估。

针对手足口病聚集性/暴发疫情开展专题风险评估,提出具体疫情防控建议,指导托幼机构适时实施停课等疫情防控工作。


附件:1.肠道病毒71型(EV71)灭活疫苗预防接种工作指引

??????2.手足口病消毒技术指引


关联文件: